2018-04-02 來源:學邦技術
2018年3月,四部委聯合發文,開始整治K12課外輔導市場。消息發出,震動教育界。
先是新東方、好未來、學大、高思、龍門等15家K12主力軍被約談;
接著,學而思、新東方們被限期整改;
然后,國家要花一年的時間摸底調查,最后預計到2018年年底,會放一個大招兒出來。
對于教育投資者們來說,K12教育——這個曾經最火的市場,彷佛一下子看不明白了。
那么2018年以后,教育投資,該投什么?方向是什么?投資判斷的標準是什么?哪些板塊或者說模式是值得投資的?本文就來稍作分析。
沒有深度思考,何來時局的深度把握呢?
作者認為:投資者有大眼光小眼光之分,被投資者有大道小道之別。咱們就來說說教育中,何為大道,何為小道。
大道之行,可達天下,可譜寫未來。這是文中應有之義,希望各位能看懂。
一、大融合,前所未有的大趨勢
2017年注定是中國教育史上值得銘記的史刻。
因為這一年,我國有關部門出臺了2份重要文件,分別是國務院辦公廳發的《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》,教育部發的《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》。
這兩份文件的歷史地位和重要性,如果把時間軸拉長30年,你會看到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。這兩份文件的重要性,用什么樣的詞形容都不為過。它們可以稱得上左右國家未來30年教育格局和走向的重量級文件。
兩份文件,兩個關鍵詞,“新工科 產教融合”,為我們展示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。
這個歷史機遇,如果給它一個合適的名稱,可以稱之為——教育大融合。
三十年河東,三十年河西,從新工科 產教融合新政,可以看到未來30年的教育大變革。
這個變革,正如三國演開篇所說:天下大勢,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。我們每個人,正處在這樣一個大變革的節點時代。
這一輪教育大融合,可以看到三大融合現象:產業分工大融合,學科專業大融合,人才能力大融合。
這種融合,其實是教育這種“生產力”,對跨界整合這種“生產關系”的一種主動適應和同頻共振。如果你靜心去品味,你能感受到這個時代的脈動。這種融合現象,首要推動力,當然是技術。
大多數國人不會想到, 技術在近5年來帶來的巨變 ,遠不止于互聯網產業,它正在從在線向線下各行業漫延,這種變化的首要趨勢就是——融合。
你能看到的那些新生事物:
滴滴打車 共享單車,就是互聯網 交通的融合;
海爾智能冰箱,就是互聯網 制造的融合;
小米盒子和智能音箱,就是互聯網 家居的融合;
盒馬生鮮,就是互聯網 實體超市的融合;
貓眼看電影,就是互聯網 電影院的融合。
這種融合的浪潮,將無可阻擋地涌進教育領域。
當然,當互聯網從線上走向線下,開始滲透各行各業時,它已經悄然換了一個名字,叫——物聯網。
互聯網 消費 人工智能,結出來的果子,叫智能家居;
互聯網 產業經濟 人工智能,結出來的果子,就是智能制造;
互聯網 城市管理 人工智能,結出來的果子,就是智慧城市。
同理,互聯網 教育 人工智能,結出來的果子,叫智慧教育。
“自黨的十九大開始,我國教育教育信息化已步入了融合創新、智能引領的新時代——教育信息化2.0時代”(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)。智慧教育,預計將在這一年登堂入室,進入國家文件。
這種國家和社會發展大趨勢,我們要看清。教育,總是隨著社會發展大趨勢一起脈動的,只不過,它脈動的節奏慢一些。
對于教育投資者來說,感受時代發展的脈搏,把握社會發展的大趨勢,能讓你看到“大略”,但僅有這個還不夠,你還應有“雄才”。
對一個行業或領域整體的發展洞察力,系統規劃和設計能力,以及對各路人馬資源的整合能力,將考驗你的“雄才”。
這其中,戰略制高點的把握,莫過于游戲規則。
由技術帶來的產業變革,從我們身邊一個觸手可及的產品開始(智能音箱),到工業生產線的流程革命(海爾的人單合一,全面個性化定制),再到國家產業政策的變革(供給側改革,中國制造2025)再到國家戰略的巨變(一帶一路,從西方轉向東方),我們能看到,技術就像一只煽動翅膀的蝴蝶,促動整個國家社會經濟、政治、文化方方面面的改變。
技術引發的變革,對于市場海中的玩家來說,最為可怕的是,游戲規則的改變。新技術導致的游戲規則改變非常明顯,可以說,我們所有人,正在遭遇一場商業模式的大迭代。
例如,小米出現后,品質模式對于數量模式的迭代,使得第一代智能手機品牌 HTC 被清場;
例如,今日頭條出現后,基于算法的推薦閱讀模式對傳統三大門戶的平臺閱讀模式的迭代,使得三大門戶網站逐漸被人們遺忘;
再例如,微信出現后,交流模式的大迭代,使得微信基本完成了對自家兄弟——QQ的革命,QQ退出你我的桌面和歷史舞臺,幾乎已是必然。
還有一個不被人重視的迭代,就是搜索。盡管微信搜索功能很爛,非得回到搜索默認主頁,才能讓搜索這件事兒真正發生,但不可否認的是,最新的、有深度的、高質量文章,你會首先想到微信搜索,而不是百度。這種迭代,我稱之為品質搜索對于泛搜索的迭代。
上述幾種迭代現象,我們能看到一個共同特征,那就是,產品在做精而不是做泛,模式在做少而不是做多。
毫無疑問,無論產品還是內容,堆疊數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。海量信息和內容帶來的選擇煩惱,讓國人開始信賴那些品種少但品質好的產品應用。
那么,這種迭代特征在教育領域,是不是也如此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
最后,我們總結一下教育投資的五重境界吧,算是給教育投資者們一個參考。
從本篇最初的K12教育亂相被國家重拳整治這件事,我們得出一個最基本的結論,你的投資不能太短視,起碼要看你投資的這個對象能適應的場景大小,場景大小決定發展格局;你的投資要看價值觀正不正,凡是價值觀不正,不能促進社會進步和國人成長的正能量型企業,無論創始人名氣有多大,營收能力有多強,都不值得投資。
K12課外輔導 ?可投資指數 ? 0.1分
原因:做題和訓練類APP,課外輔導平臺,格局太小,價值觀不正,只盯著知識強化訓練,反智慧、反能力提升,拉低國人素質,造成教育市場的浮躁與亂相。
最好撤出,不要再投了。為何?因為道義所在,道所不容。國家整治,只是道義懲戒的一種體現。
在線教育投資這個“場”,打法的高低,從你選擇哪個層次開始,就已經分出高下了。教育投資,講術,講法,但更重要的,是講道。
選擇進入和不進入K12戰場,就是一種“道”的選擇。戰略,這個不容易理解的詞的背后,站著的力量,是價值觀。而價值觀,就是一種選擇——你有什么?你要什么?你能放棄什么?
k12的錢是好賺,但今天的k12課外輔導,就是昨天的競價排名,賺的都是容易錢,快錢;但你賺的越多,你的企業形象越差,你越容易喪失人心。人心向背,得民心還是失民心,就是道義所在,也是你投與不投的第一個標準。
當然,我個人認為,K12唯一值得投資的機會,是高科技的普及型、啟蒙型產品。
現在的人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,有點高高在上,如果能把他們變成普通小孩們都可以玩的高科技玩具,讓中國的孩子們從小玩人工智能跟玩玩具一樣輕車熟練,那這個國家的整體科技素養,得有多驚人?
這是有價值、有功德的事。這就是多出來的那0.1分。
課程平臺 知識付費 ?可投資指數 ?1分
原因:
學習APP或課程平臺,商業模式總體上屬于內容供給模式,單向傳輸,少有雙向互動;
從場景上,屬于個人層次的知識和文化消費場景,總體偏小;從價值度上,能把高深的知識理論精煉轉化,深入淺出的供給,比傳統的知識講授型教育前進了一步,因此給1分。
但太注重短期變現和營收,強化了閱讀的碎片化,沒有打造產品的系統化,也就沒有促進能力成長的價值。
這類模式可以投,但性價比不高。要看準,是不是升級版,所謂的升級版,有2個關鍵點,一個是課程有沒有成體系,好的課程體系,才能打造出合理的知識體系,才有助人認知升級的可能;一個是課程有沒有匹配班主任或輔導員,沒有運營的課程平臺或APP,是沒有持久生命力的。簡單說,服務升級,人要到位,否則這類平臺越大越沒價值。
場景化教育 ?可投資指數 ?4分
原因:智慧教室、未來教室,可造就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場景,符合最新的小班化教學大趨勢,能讓教育從形式主義教育變成有效教育,能讓學習真的發生,能讓老師和學生動起來,課堂活起來,能接入教學活動,能接入大數據,可引領教育 科技融合的未來,高價值度,值得大力投資;如果搞成連鎖型,50家、100家、500家,就是大場景。
人才培養模式 ?可投資指數 ?5分
原因:企業大學或新型大學,新技術類人才培養學院,如新工科教育類投資,符合國家戰略和使命,能填補國家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,能創造出成千上萬的新課程、新專業和新教材,能引領國人素質和能力的新走向,高價值度、大場景,大力推薦此類投資。
國家戰略 ?可投資指數 ?5分
原因:產教融合學院,承擔跨界整合型、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培養,承擔為國育才、為國養將的重大歷史使命,符合國家最高戰略,超高價值度、偉大格局,強力推薦此類投資。但投少了不行,要成規模成體系才行。那些大格局投資者,就是這樣的投資邏輯,我很認同。
*作者:李琰輝,來自MOOC